這陣子有兩則相關奶品的食安事件,一件是小貝比因為喝了含鈉過高的嬰兒奶粉死的嬰兒奶粉死亡,一件是商業周刊引用銘傳大學陳姓教授檢驗報告認為國內各大鮮乳產品有問題…
律師驚爆 伯母罹胃癌為鈉奶粉頂罪
NOWnewsNOWnews – 2013年11月29日 上午10:50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鈉奶粉殺嬰案情撲朔迷離,被懷疑放鹽的鄒姓伯母辯護律師驚爆,伯母疑似罹胃癌為鈉奶粉殺嬰案頂罪。
台北地檢署偵辦女嬰緗緗喝下摻鹽奶粉致死案,懷疑女嬰的鄒姓伯母多次在奶粉中添加海鹽與精鹽,導致女嬰罹患高血鈉症而死亡,27日以涉嫌殺人重罪、有湮滅證據之虞,向法院聲押禁見鄒女獲准。
不過根據三立新聞報導,自願為鄒姓女子辯護的律師表示,鄒女疑似罹胃癌,因此為鈉奶粉殺嬰案頂罪。
另外,根據《蘋果日報》報導,女嬰雙親在檢方查扣奶粉送驗前,曾先後送交馬偕醫院與民間檢驗公司化驗,不料4次鑑定結果卻顯示奶粉中鈉含量從第一次4000餘毫克、第二次5000餘毫克、第三次6000餘毫克持續增高,而檢方最後一次送驗更高達7000餘毫克,驗出的鹽份種類由2種增為3種,檢驗結果顯示有人在女嬰奶粉罐中持續加鹽。
據報導指出,為了追查是否有共犯,檢警近日將發動另一波約談。
~~~~~~~~~~~~~~~~~~~~~~~~~~~~~~~~~~
澄清?陳良宇3項聲經得起考驗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2013年11月23日 20:01
牛奶含禁藥疑雲風波不斷,在衛福部最後通牒下,《商業周刊》副總編輯劉佩修今(23日)下午3時許,前往衛福部食藥署遞交檢驗資料。劉佩修強調,商周報導所使用的國際標準規格高達80分,但政府檢測卻只有60分標準。負責此次乳品抽驗的銘傳大學教授陳良宇,則是發表3點聲明,強調檢驗過程絕對經得起考驗,而檢驗代謝物是檢驗殘留物的最好方法,希望大家給予公正評斷。
針對《商業周刊》雜誌報導市售牛奶含禁藥,衛福部食藥署葉明功署長則是表示,按照《食品衛生管理法》第40條,任何檢驗的公布必須經過良好的設計、標準的程序,過程公開的方法必須要透明。
檢驗合格 問題在哪裡?
據指出,農委會日前再公布第2波檢測結果,遭商周點名的台灣比菲多可可好朋友,在止痛劑、塑化劑、磺胺劑類及奎諾酮類的檢測,都符合國家標準。農委會要求商周儘速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公布檢驗方法及判讀依據,以消弭各界疑慮。
由於商周刊登時未公告檢驗方法、單位、結果判讀依據等資料,食藥署認為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40條,要求商周在今(23日)下午4點前繳交檢驗資料,否則將將依照《行政執行法》祭出最高30萬元的重罰。
3項聲明 疑雲依舊在
銘傳大學教授陳良宇則是公開3項聲明:1.這份檢驗屬於學術報告,是基於社會責任來執行;2.他只是看到什麼檢驗結果就說什麼;3.他認為檢驗代謝物是檢驗殘留物的好方法。
不過,《商業周刊》總編輯劉佩修則是對於檢驗相關細節均不願透露。她僅表示,報告交給食藥署,由他們決定是否公開。《商業周刊》是以80分的標準來檢驗乳品,政府僅以60分的標準抽驗,怎麼能批評80分的做的不對?至於被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評為「黑心媒體」,《商業周刊》則不作回應。
痛定思痛 找事實真相
衛福部食藥署長葉明功則是表示,會依法辦理,1周內邀請專家討論,也會請陳良宇1同到場,進行公開公正的談話。他強調,真相不是食藥署說了算,也不是教授說了就算,而是需要受到公評。
同時,政府未來將針對食安問題,痛定思痛,亡羊補牢。包括:加強食品原料暨添加物風險評估、加強食品產製源頭管理系統、建立食品安全事件風險等級、制訂食品安全事件標準作業流程、建立雲端食品安全警示系統以及加強民眾食品風險科學教育。
~~~~~~~~~~~~~~~~~~~~~~~~~~~~~~~
第一個事件,本來是嬰兒父母出來控訴食用的嬰兒奶粉公司有問題,結果經過比對同樣批號的牛奶粉都沒有這問題,檢方轉向是自己家人所為,歷經多日檢訊,最後是把貝比的伯母認為犯罪嫌疑重大...而今天他的委任律師出來爆料,認為自己的當事人是因為罹癌而出來頂罪?我的評論是覺得這樣的講法應是違反當事人的意願??也感覺這律師想出名吧??
本來家屬認為奶粉公司出問題,大陣仗出來質疑奶品公司,我在猜也許之前早已向奶粉公司要求賠償不果了,結果沒想到是自家人因為不滿而犯案,是有點誇張,但奶粉公司商譽也因此受損,不曉得家屬在傷心之餘,會不會出面向奶粉公司致歉?而奶粉公司應該不會在這時候要求家屬賠償損失吧??
另一則新聞則是素負盛名的商業周刊委託銘傳大學一位教授,針對巿售鮮乳抽驗,結果驗出許多代謝物,商周便以此作出了「駭人的鮮乳」<忘了有沒有問號??>頓時國內一片嘩然,這幾家大品牌都中獎,這豈不代表鮮乳都不能喝了,鮮乳銷售減了幾成,結果食藥署又被修理未盡把關之責,滿頭包之餘,一方面趕緊針對巿售鮮乳仔細採樣檢驗,另一方面要商業周刊提供檢驗方法及結果...檢驗結果出來,鮮乳全部合格,商周便說我們是80分的標準,你們食藥署是60分的標準?是啊,那何以商周不願意把檢驗方法及結果公布﹖
目前,嗅的出來,商周有點緊張了,畢竟食品檢驗是專業的技術,這位銘傳大學的教授雖然也是專家,但畢竟檢驗方法及結果息息相關,萬一不夠嚴謹,中間出了紕漏,這商周恐將面臨酪農的求償,而這位教授可能也跟著有麻煩,最後解決之道,會不會這位教授重新在食藥署監督下重做實驗,來檢驗他的實驗數據有沒有依據,如果沒有的話...
我們寶島本來是美食天堂,曾幾何時,塑化劑以來的層出不窮事件,攪的百姓不知道什麼東西才能吃,而媒體肩負發掘社會不公不義重責大任,所以我不會苛責商周的輕率,那是商周與酪農如何收場的問題,但期待任何有見識的媒體在報導時都能秉持一點點專業,盡到一點不懷疑及查證的責任,不要因為見獵心喜,便被有心人牽著鼻子走,而忘了基本的功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