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立里老哥,提供答案,原來我昨天在台大校園巧遇的小鳥兒便是鼎鼎大名的喜鵲哦~~昨天因為急著貼照片及工作日誌,對於這喜鵲的遭遇過程,今天便先來補述一下,以為紀念。


(喜鵲,學名Pica pica,又名鴝鵲、客鵲、飛駁鳥、干鵲、神女。)
形態特徵:
喜鵲全身深黑,嘴和腳黑色,腹部及翼下皆白色, 翼上為暗藍色, 尾長如身,經常悠然自得的穿梭在草坪上或樹林下,全身長約45公分,翼長約20公分,尾長約23公分。飛行時,初級飛羽內瓣及背兩側白色,非常醒目。喜鵲和烏鴉都屬鴉科,叫聲都一樣聒噪,喜鵲算是很引人注目的中型鳥,其尾羽在陽光下會現出寶藍及翠綠光澤,特別漂亮。喜鵲平常走路總是翹著尾羽,一幅自信滿滿的樣子。
生態習性:
活動於沿海至平地的樹林、農耕地中,是一種很機靈的鳥,會有一隻在高枝處觀望,替覓食中的同伴守衛的情況,常發出單調、粗啞似『夾卡、夾卡』的聲音。雜食性,以昆蟲、植物之果實、種子和嫩葉等為食。
警覺性高,飛行時振翅幅度大,成波浪狀飛行。每年2月開始繁殖,在高大的榕樹、木麻黃、尤加利等樹梢上築巢,巢的形狀成球形,體積很大,直徑可達60~100cm以上,出入口在側面,每窩產4~6枚蛋,雌雄親鳥輪流伏窩,幼雛於17天後孵出,約1個月後離巢。
人文史:
台灣的喜鵲據說是清乾隆年間(西元1775年) 太守蔣元樞自中國帶來府城野放的,為台灣鳥類中之歸化種,喜鵲向來被國人視為吉祥鳥類,象徵幸運和好兆頭,許多美麗的神話故事都圍繞著喜鵲。民間傳說聽見喜鵲鳴叫,表示將有喜事降臨,故稱為「喜鵲」,而烏鴉卻被視為霉咒。故有所謂:『喜鵲報喜,烏鴉報憂』之諺語。相傳牛郎織女每年一度於農曆七夕鵲橋相會,即是由喜鵲負責搭橋。根據地方耆老口傳:觀察喜鵲巢位高低可為預測颱風之指標。
棲地分布:
在台灣,喜鵲分布於西部南北平原或低山區,在台南市其族群經台南市野鳥學會調查約有1,000隻,為不普遍的留鳥,棲息於農耕地帶或村落郊區、山丘或有高大樹木的地方,常成對或成群在田野、草原或林下覓食。
面臨問題:
棲地位於易受開發及人為破壞之平原低地,築巢所需之大樹數量日漸減少,時可發現喜鵲築巢於高塔或廟宇屋頂。
法令宣導:
喜鵲是第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不得任意飼養繁殖,提醒民眾須注意勿任意飼養喜鵲,以免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