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連乘積昨天拿了一張歌曲單,要我幫他找尋,說這是學校畢業典禮要唱的曲子,從感恩的心到青青樹樹,一共開了18首歌曲,真是利害也要命,只好尋求youtu的網站,還可真是不錯,大部分都有了,其中青青校樹這首沒有,只有一首日文歌曲叫什麼24之瞳,聽起來便是這首曲子,原來我們以前唱的這首青青校樹是來自這日本電影,上網搜尋了一下,有簡介,特來介紹給大家,
青青校樹---《二十四之瞳》木下惠介1954

日本瀨戶內海的小漁村裡,到任了一位小學老師。她慈愛的教導了十二個一年級的學生,贏得家長敬重,也讓孩子終生感念。二十年後師生重聚,有的病故,有的戰死,撫今追往無限感慨。這部電影,表面是描寫師生情誼,內在則是闡述戰爭的禍害。那是個熱中戰爭、期盼戰爭的年代,故事開始時的昭和三年(1928年),已是日本關東軍入侵東三省的前夕。小島上的漁村雖然地處偏遠,但同樣籠罩在狂熱的軍國意識中。不久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1931年)、上海事變(一二八事變,1932年)爆發,接著就是支那事變(盧溝橋事變,1937年)、大東亞戰爭(珍珠港事變,1941年)的發動,日本傾盡國力向外侵略。
導演反戰,所以將這些戰事一一標舉。他不從前方來談戰爭,而從後方來談。先是白色恐怖,學校同事因為私藏禁書被捕。然後是社會氛圍。課堂上,村子裡,年輕人被鼓舞著要為國家服務、要走上最前線打擊敵人。老師不以為然,不希望看到死亡,她寧可學生去當漁夫或開店舖。這樣「反愛國」的思想,很快就驚動了校長。校長私下警告,已有謠言說她是共產黨員。校長勸她收斂,別看、別聽、別說。老師感到氣餒,她對丈夫說:「我已為學生盡了力,但師生之間如果只是靠一本教科書在聯繫,是不可能密切的。全是講忠誠、講愛國,弄得半數的男生都想當兵,真討厭。」老師於是辭職,而整個漁村仍繼續在高昂鬥志中送走一批批青年人、中年人。她的怯戰原因,非但學生聽不下去,連自己兒子也聽不下去。國家興亡,誰不敢承擔?事不臨頭,哪裡有懦夫?死亡嚇不了人,嚇人的是屍體。揮舞國旗並不難,難的是拿槍衝鋒。
活在這樣的時代中,老師能做什麼?學生輟學,無能為力。學生從軍,無能為力。她改變不了戰爭的命運,更改變不了戰爭所帶來的傷殘、貧窮與疾病,只能默默祝福。大戰過去,她死了丈夫,死了女兒,只保住兩個兒子。然而此刻,她卻決定回去教書。當年人人鼓吹戰爭時,她選擇離開。事隔十六年國家戰敗,她卻返校教書。老學生聽說之後,都從外地趕回來看望老師,湊錢買了部腳踏車送她,讓她便於往返。老師依然慈祥、有著無限包容,如同一株永遠守候在故鄉的大樹,守候在大家心中。
這是一位好老師,真正在乎吾土吾民。逝者已矣,國家戰敗她不哭。她只為死者而哭,只為生者而努力。還有孩子需要教養,還有未來值得希望,還有戰敗的社會等待各行各業後起的人才出來安頓。教、教、繼續教,一點一滴慢慢再教出有自覺、有良心、有能力的青年,這是老師唯一能作的,也只有老師作的到。漁民作不到,軍人作不到,慷慨激昂的政客也作不到。因為十二個學生,在漁民看來是十二個船工,在軍人看來是十二隻步槍,在政客看來是十二張選票。只有在老師心中,才是二十四只純樸清明、對這個世界與人生充滿期待的眼睛。
~~~~~~~~~~~~~~~~~~~~~~~~~~~~~~
這篇文字寫的真好,把這24瞳要表達的意思都敘述出來了,這裡頭便是有位身處亂世,了解戰爭可怕的老師,獨身對抗那軍國主義盛行的好戰風氣,但畢竟人微力小並無法扭轉局勢,到最後他選擇離開,在戰爭結束後,全日本在一股戰敗的哀傷氣氛下,他卻挺身繼續擔任老師,要來以知識帶領大家走出失敗,邁向希望光明的未來,此時他的學生聽說老師要重執教職,紛紛趕回來了,當然其中有人在戰爭中死亡,也有不同的遭遇,但思慕感恩老師的心情仍沒有改變,他們合送部單車讓老師方便往返,好簡單的故事,但其中要反映便是戰爭的意義,這部分我想便不提了,我只能說對於戰爭我真的膽小,我沒有勇氣來面對,當然我永遠記得是有些自稱勇敢的臺灣人。
這篇文字寫的真好,把這24瞳要表達的意思都敘述出來了,這裡頭便是有位身處亂世,了解戰爭可怕的老師,獨身對抗那軍國主義盛行的好戰風氣,但畢竟人微力小並無法扭轉局勢,到最後他選擇離開,在戰爭結束後,全日本在一股戰敗的哀傷氣氛下,他卻挺身繼續擔任老師,要來以知識帶領大家走出失敗,邁向希望光明的未來,此時他的學生聽說老師要重執教職,紛紛趕回來了,當然其中有人在戰爭中死亡,也有不同的遭遇,但思慕感恩老師的心情仍沒有改變,他們合送部單車讓老師方便往返,好簡單的故事,但其中要反映便是戰爭的意義,這部分我想便不提了,我只能說對於戰爭我真的膽小,我沒有勇氣來面對,當然我永遠記得是有些自稱勇敢的臺灣人。
重點在於這首歌~~聽起來可真會叫人懷念當年畢業時節,要說唱這歌時沒感覺,真有些過份,不過還好,我們是唱驪歌,那首比較不令人感傷,李叔同的送別,也還好,便是這首,連乘積他們挑這首,看來是要催淚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