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參加一場學校舉辦的民國100年高中入學方式說明會,雖然主要重點是介紹北星及新北星計畫外,其外部分沒有說到什麼,不過從學校提供的資料中,還是可以找到我們想瞭解的東西,感覺上格友目前大概很少人有這個需要,不過還是作個紀錄吧~~

 

今年是北北基自辦聯測第1屆,跟以前最大的不同,便是90%以上的北北基區域的公立學校名額,會在第1次聯測後分別採取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分發完畢,並由各校保留少的名額提供給第2次基測的,據瞭解各校都會針對歷年外縣巿就讀比例做為第2次保留比例,像中山或內湖便只留2%左右,而建中便會多一點(估計仍有10%),總之,便是要把重心擺在第1次,千萬不要想著還有第2次機會,而輕視疏忽了。

 

在聯測前,台北巿會辦理北星計畫,也會有新北星計畫,其方式各縣巿規定不同,像台北縣會採5學期段考最優成績取6次(7上7下八上八下各一次,9上2次,計6次),而且是五大主科為基準,台北巿則是3學期擇優,並且是七大領域(含綜合體育人文藝術)來評比,而且規定同一所高中每一所國中只能錄取一位,像北一女,建中,附中,成功,中山,景美都是一樣的,所以雖然符合自己期望及程度,但受限於學校名額有限,國中學校也只能針對一所高中選擇各校2位最頂尖的同學來參加北星或新北星計畫的免試入學,那等於是天邊遙遠的一顆星,所以其他同學便死心專心準備聯測吧,這些作業會由學校教職員自行評比所有學生在這幾個學期的各領域成績表現,並依成績順序依序通知符合資格同學過來選擇是否參加北星計畫,由於學校歷年升學率一向不錯,所以雖然沒有免試進入理想高中,但還是可以利用其他管道升學。

 

至於聯測後,第一場上陣便是申請分發入學,原則上是將學生資料(包括聯測成績,歷年成績表,其他優良事蹟如記功獎勵,擔任班級或社團幹部,優良學生,參加校外比賽優勝獎狀,這些都可以加點分)裝入一個牛皮紙袋,依規定時間前送到你要申請的學校去,高中只能挑一所,高職也只能挑一所,五專也只能挑一所,但你可以同時高中,高職及五專都送出去,為了避免誤寫,所以你得在拿在簡章時便要多影印幾份空白簡章,並且先行填寫完畢,校正無誤再行謄寫。至於牛皮袋中要裝入的個人資料,平時學校都巿要求學生都要自行整理於自己的學習檔案,建議利用寒假課餘應該要先省視一遍,遇有欠缺的應該趕快要補齊。

 

如果申請分發沒有錄取你想要的學校,便得進入登記分發,這有點類似以往聯考填志願分發的制度,便是看成績來分發,惟一要注意便是送交志願卡時間,還有填寫志願卡不要劃錯,劃錯志願卡可就代表你所選擇的優先志願學校都無效,結果便是通通沒有填志願,也就沒有學校可讀了,那會是變成考試沒劃錯答案,反而填錯志願卡,這該如何,只能說真是超級粗心,要怪誰呢,所以當父母的,便稍稍關心一下小朋友的志願卡吧~~

 

歷經這些過程,大部分的北北基學生在第一次聯測結束便會分發學校,如果自己覺得自己真的第1次聯測失常,極端不滿意,那真的便參加第2次全國基測了,沒有北星,也沒有申請分發,只有登記分發,通常一般學生第1次及第2次成績不會差太多,除非嚴重失常的同學,這個學校不鼓勵考第2次,因為高中教育只要你自己堅持,在一般差不多的讀書環境,都可以有好的表現,保存實力3年後再戰不晚。

 

另外提供目前北北基公立高中預計錄取名額供參,因為北北基學生人數大概8萬3千多人,同學可參照自己幾次模擬考全區人數,再參照自己在全區名次按比例推算,便可以知道自己大概花落何方,比如說全區人數 68491人,排序在16350名,推算後可得16350*83000/68491=19814,落在華僑中學及錦和中學間,不過這排名及排序僅為參考,未來實際各校錄取人數及前後順序,都有可能變化,基本上除了前五志願,其他便都會牽涉社區高中的選擇,所以並不重要,學生也不須再去計較學校排名,而該在把重心放在高中時期自我的管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onylite的心世界 的頭像
    Ponylite的心世界

    Ponylite's 心世界

    Ponylite的心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